類風濕性關節炎:病理特徵及病程描述

類風濕性關節炎:病理特徵及病程描述

當提及類風濕性關節炎(RA)時,我們談及一種長期的、慢性的炎症性關節疾病,其影響範圍廣泛,可能涉及全身的關節。隨著疾病的發展,它會逐漸損害軟骨和硬骨組織,導致關節形態變異和功能受損。

透過血液檢測類風濕因子(RF)和抗循環瓜氨酸蛋白抗體(ACPA),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可以區分為血清陰性和血清陽性兩類。大約三分之一的患者在初期僅涉及單一或數個關節,而約有三分之二的患者在開始時只有一些非典型的不適。

關節僵硬通常在長時間靜止後出現,例如清晨醒來時。滑囊膜的發炎可能導致關節腫脹、壓痛和活動受限。腳部和腳踝也可能受到影響,而脊椎特別容易受影響,尤其是頸椎部位。在嚴重情況下,這可能導致第1、2節頸椎半脫臼,並壓迫脊柱神經。

主要發生於關節周圍及伸展面。在病理學上觀察到,其核心是壞死組織,外圍是吞噬細胞,最外層是締結組織,約有20%至30%的患者會出現這種情況。肺部方面的影響包括動脈炎導致的肺動脈高壓、細支氣管炎、肺部結節、肺間質纖維化、肋膜炎和肺炎。此外,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明顯增加,類似於糖尿病患者的情況。

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包括三個或以上的關節發炎,持續6週以上。同時,在特定部位可能會觸摸到皮下結節(稱為類風濕結節)。過去,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需要耗時6週以上,且需要骨骼有明顯的損害,這導致許多患者常常被診斷得太晚。

疾病進展速度因個人而異,但通常迅速。早期可能僅是關節內滑膜的發炎反應。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年齡範圍廣泛,但中年女性罹患的機率最高。疾病的根本原因在於免疫系統出現問題,導致大量自體抗體和炎性物質(例如細胞激素)的產生,這些物質可能破壞身體組織器官。

這些檢驗不僅有助於確診,還能協助醫生選擇最適合您的治療藥物。例如,早期症狀可能包括疲倦、噁心、全身乏力和輕微的骨骼肌肉疼痛,隨後可能出現滑囊膜發炎。典型受影響的關節包括手腕、手指的PIP和MCP關節。長期的發炎可能導致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特定關節的變形。

眼睛方面:可能出現乾眼症、鞏膜炎,以及血管炎的症狀,包括手指動脈炎、週邊神經損傷、皮膚潰瘍,可觸摸到的紫斑,心包膜炎,以及內臟的動脈炎。至於腎臟方面的影響,雖然類風濕性關節炎很少直接侵犯腎臟,但往往是由於間接原因,例如淀粉樣蛋白沉積症和藥物治療的副作用所導致的損傷。

類風濕性關節炎通常是基於臨床診斷,醫師通常依據美國風濕病學會的建議標準。該診斷通常要求手指關節發炎持續6週以上,並且血清中的類風濕因子(一種自體抗體)呈陽性反應。因此,歐美風濕醫學界於2010年共同發布了新版的診斷標準,旨在提早識別高風險人群並及早進行治療。

一旦錯過治療的機會,恐導致關節永久變形和僵硬,無法恢復正常功能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主要特徵是四肢關節滑膜的長期發炎。早期症狀主要表現為關節腫脹和疼痛,且多呈對稱分佈。

抗體或發炎物質不僅會影響全身的關節,還可能影響其他器官,例如肝臟、脾臟、心臟、肺臟、血液系統、神經系統和淋巴系統等。類風濕性關節炎在早期症狀中,約有10%的人表現為急性多發性關節炎和關節疼痛,通常伴隨全身性症狀,如發燒、淋巴腺腫大或脾臟腫大。

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常見的症狀是關節疼痛,在活動時會加劇。手肘早期受影響可能導致伸屈功能受限,而膝關節受影響可能導致慢性關節積液或形成Baker’s囊腫。一般來說,患有高類風濕因子指數的患者更容易出現關節外症狀,包括類風濕結節(Rheumatoid nodule),這可能是由於局部血管炎的進展而形成的。

病理學上顯示為全動脈炎,單核球侵犯各層血管壁,內膜增生可能造成血栓形成。心臟方面可能出現心包膜炎、心肌炎、心內膜炎等,多與心血管炎或肉芽組織增生相關。晨間醒來時有關節僵硬,持續時間超過1小時。關節發炎呈對稱分佈,且持續6週以上。X光檢查顯示至少3個關節有病變。類風濕性關節炎病程常以「活動期」和「緩解期」交替出現。

Similar Posts